【進步實例】孩子情緒不再爆炸、可以靜心閱讀(小五升小六) 【進步實例】強化自我掌控及閱讀能力(小四) 【進步實例】提升閱讀能力的訓練(小二) 【進步實例】持續+密集,效果就會出現!暑訓班家長回饋 【進步實例】頸背收縮提升學習效率(小一升小二) 【進步實例】109學年度下學期開學二週後的進步分享 【進步實例】有訓練就會不一樣★國一生追尋自我的開始 杜絕藥物,用更健康的方式提升孩子駕馭生活及學習的能力 賀!鄭醫師最新英文論文獲選刊登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FOUNDATION》中 一對一親師諮詢,歡迎預約 運動訓練就可以找回專注力!跟著永春,維持穩定訓練節奏,就能看見轉變! 距離不是問題,有動機就會進步!來自台中【單堂課】個案進步分享

家長提問

常見問題

分享到

歡迎家長、老師們透過LINE官方帳號E-Mail、電話(02-2550-2243)詢問感覺統合、神經生理、行為管教等問題喔!

【永春學障研究所 研究小組彙整撰寫】


Q:為何造成感統失調?

A:感覺統合失常的原因,爬行少只是其中一項因素,另外還有遺傳、都市化的結果,現在加強爬與匍匐的動作,讓孩童有頸背強烈收縮,同時有節奏的律動訓練,感覺的管道就會逐漸協調運作。


Q:小堯來永春已經三週,進步許多,安定性明顯改進,可以安靜專心15分鐘查資料、寫功課,也會敘述事情了,但是仍愛說話,為什麼?

A:小堯腦神經的活動量太旺盛,需要抑制,若早晨做完感統運動再去上課,就可以安靜的學習,這是腦神經被抑制了。會敘述事情及問問題,是表示感覺統合被統整得較好的緣故,目前需要逐步增加運動量。


Q:小朋友坐不住,每次上課前要一直提醒,但一直提醒會嫌媽媽煩,怎麼辦?

A:管教方面,母親講話的方式要稍為改變,不要挑他的弱點,也不要強調好動分心,那會有責備的味道,找出他的優點,提醒他進步的部分,稱讚他,暗示他有進步。運動方面,一定要做交換球,此運動威脅感較大,能讓孩子會更專注。


Q:做感統後,孩子比較專心,但動作還是很慢,做功課的時間還是很長?

A:在寫功課之前先做運動,運動後會使孩子更專注做功課。當表現優異時應適時的給予稱讚,不要有責備的口氣,應多用接納及稱讚的語氣。可多做手走路,手走路可促使頸背收縮、手眼協調、身體形象更清晰,你的、我的分得更清楚,進而人際關係就會更佳,所以酌量增加手走路之數量,首要目標是促進其專注及靈巧。


Q:做感統訓練後,咬指甲的情形已有改善,但可以訓練到完全不咬嗎?

A:因為情緒不安,沒辦法發洩,所以藉著咬指甲尋找一個出口。咬指甲是可以靠感統來改善,需密集地做運動,並多一點稱讚。


Q:孩子看不到近的東西。比如叫他找的東西就在面前,他卻看不到。之前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有弱視,後來醫生說他有散光,配了兩副眼鏡,都被他弄壞了。

A:找不到東西的原因都不是散光和弱視,其實是因為好動分心的關係,使得眼睛無法聚焦。大班的年紀是訓練專注和靈巧的黃金時期,所以運動量要逐漸增加,運動量要夠才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Q:孩子在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明顯地會啃指甲,咬得很深,或無意識地挖鼻孔、吃鼻屎。現在已經一年級了,已不會啃指甲,但會咬筆桿,把所有的鉛筆都咬得亂七八糟或甚至咬斷;吃飯時則含在嘴巴裡不太咀嚼。

A:這是一種觸覺防禦,有些人呈現的方式是咬口香糖,他是咬指甲、咬鉛筆,這種咬的咀嚼力量,有強勁有力的安定作用。他含著、咬著有舒服的感覺。頸背收縮的感統運動也會讓身體產生〝內嗎啡〞,進而使個體安定專注。


Q:我的小孩子三歲多,他的慣用手好像還沒完全建立,可是他左手比較有力,如丟東西、拿筆都是用左手,幼稚園老師也發現他用左手比較多。有需要調整嗎?如果精細動作用右手,大動作、需使力的動作用左手,會不會比較好?

A:如果真正是左撇子還是不要改。雖然中文字的筆順,以及我們生活習慣,較利於右撇子,但左撇子會有自己的適應方式,美國有15%~25%的人是左撇子,不改也沒關係。建立大腦單側專門化比較重要,就是一隻手包辦全部的功能,另一隻手是輔助手。左右開弓兩手都發展,看似雙手都使用,但其實是大腦單側專門分化不全,雙手同時做同樣的事,雙手都不會靈巧。


Q:手腳協調不好的孩童都有學習問題嗎?或學習障礙學童都有手腳運動協調不好的現象嗎?

A:兩種都不見得有直接的互相因果關係。運動協調不良的原因很多,有些跟感覺統合不相干;但感覺統合不良常常引起手腳協調不好或笨拙現象。不過我們也看過不少感覺統合失常的孩童,其實運動協調尚不錯。所有手腳協調不良或學習障礙的學童,都需要接受感統運動訓練師的檢查,看感統訓練是否能對他們有所幫助,並帶來整體改善。


Q:學習障礙孩童都顛倒閱讀或看字句嗎?

並不如此。主要的問題是這些孩童對簡單情景或圖形的空間方向性,常常記不住。因學童記不住正確的視覺形象,而把 3 和 ε 相混淆;也可能將他們看到的13,誤以為是31。


Q:你們所做的不像在治療,是不是只跟孩童玩?

孩童在訓練的場地作了許多活動,這些會帶給大腦大量的前庭、觸覺和筋肉關節動覺得刺激。正常孩童在尋常遊戲中可獲得這些刺激,但感覺統合失常的孩童,很少在家中自己獲得適當的刺激。發展不良孩童到感統訓練室,接受訓練師的指導,做些有助於他個別神經系統發揮較好效果的事。

感統運動訓練師深知這些孩童感覺和動作發展不良的情形,他們幫助孩童從事會符合其需要的活動,並產生順應性的反應,而可克服目前的困難。如果訓練不像遊玩,孩童不會熱心地參加,而積極熱心是有效訓練的唯一方式,因為沒人能替孩童組合好他的腦,他需要自己組合好,也只有藉由玩的形式孩童才能自我組合好。讓訓練看來很自然,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別人看來是在玩,實際上訓練師和孩童都非常努力,所有的感統訓練項目都有特殊目的-達成自我發展和自我組合


Q:感統失常孩童的頭腦,有沒有受傷?

有些可能受過傷,但我們不知誰受過傷和如何受傷。從測驗結果來判斷,孩童的腦沒發揮正常的功能;我們使用「失常」一語而不用受傷,表示功能上的缺失。當胃沒發揮效果時,我們說消化不良,而不是說胃受傷。腦功能上的不規則,大都非傷害所引起的,一些實驗顯示,孩童的腦真受傷時,治療進展比功能失常時效果差。雖然二者都無法讓療效達到十全十美,但都會讓情況改善許多。


Q:感覺統合失常是由於父母帶孩子的方式不對嗎?錯在哪裡?

感統失常的問題,通常不是由帶孩子的方式或如何帶孩童所引起。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很了解。少數感覺統合失常可能是由營養不良、空氣中或食物中的化學物質、生產前後的問題所直接或間接引起。但由於無法看到腦內的成長,大多數是無法追尋真正原因的。


Q:孩童能從後院遊玩中獲得助益嗎?我們家後院有鞦韆、滑梯和沙箱。

這些設備很不錯,多多鼓勵使用。但後院活動和訓練中所做的,有許多不相同的地方。在家中,孩童只做自己能做的事,多少會獲得一些助益。對大部分孩童來說,在房間內或後院中的遊玩就足夠了,但對感統失常的孩童來說,腦的組合稍欠佳,影響遊戲中對感覺的處理,也影響孩童對如何玩的體認。如果孩童長大過程中有發育學習上的問題時,他可能需要一些不同方式來做。訓練師會幫助他做更有助益的事情,來組合好神經系統,而在家中的遊玩多少有助於神經系統上的發展,仍可繼續鼓勵孩子在後院中搖擺或攀登。


Q:在治療中孩童會常常受傷嗎?

並不會常常受傷,即使受傷也不嚴重,難免偶爾會有一些小碰撞或瘀傷。我們瞭解這些孩童經常會製造些問題,但為了讓孩童有最佳發育,孩童最好有機會從事有點可能受輕傷的活動。由於我們知道有受輕傷的可能,我們盡可能採取預防措施。只有少數訓練師報告一些較重的受傷,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或不完全瞭解孩童失常情形的人,才會對孩童提供非正規或不完善的保護措施。


Q:孩童鬧情緒的日子,可以帶去接受訓練嗎?

除非孩子生病或受傷,否則非常鼓勵穩定參加訓練  。一般而言,感統訓練室是處理發脾氣或鬧情緒孩童最好的地方。要記得,我們訓練有感統失常的腦,是訓練整個精神、人格和行為的全部。如果孩童不高興或不合作,其神經系統的效率可能不大好,也許經由訓練可把事情化解開。


Q:父母如何告訴孩童有關訓練的事?

如果孩童夠大而足以瞭解,告訴他要去「遊玩」,這遊玩會幫助他閱讀並把話說得更好,生活得更愉快。如果孩子夠大,他會了解一些訓練原理;如果他實在還小,他在開始幾次不會問,以後會滿足於「去玩」的回答。父母要讓孩童高高興興地來去,因他需要盡力把自己投進訓練當中,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


Q:如果孩童很認真學習,他能成功嗎?他是個聰明,且很用功的孩子。

意志力對有缺陷的神經系統,並不是很有效的補償方法。孩童誠然可把全部體力和精神用在功課上,保持平衡,移動眼睛,或想如何運動,但對其他許多事情,如專心聽講或注意指示,體力顯然不夠;意志力並不是發揮這些的全部條件。

當然,意志力也是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並非來自統合感覺神經的部分;最好讓他處理感覺的腦,發展較完整點,而不是只靠著意志力。很多事情並不很單純,感覺上的統合會使許多事情容易些,而意志力每次只能注意到少數事情,無法讓更多的事情做起來都很順暢。

很賣力做事情也許有所助益,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一個看來聰明又用功的孩童,如果是用組合欠佳的神經系統來思考和賣力,雖聰明但也常覺得還不夠,他還是會有許多困難。感統的步驟是協助腦功能做的更有效率,做事情也就較得心應手。


Q:感覺統合失常,長大後問題會自然消失嗎?

如果孩童有感統失常的問題,長大後問題不會自然消失。雖然經由一再的練習和努力,孩童可能學到「片段的技巧」,而對欠佳的感覺處理做點補償,使問題看不見(如姿勢和眼肌協調組合欠佳的孩童,可能學著玩棒球,或拿筆學寫字),但因神經系統上的失常,學習片段技巧也須加倍費神,常讓孩童沒有體力做其他的事情。在感統訓練中,會讓神經的組合更好,做事較容易些。


Q:為讓孩童依內在驅策力來發揮,是不是該讓孩童什麼事都隨心所欲?

做事的內在驅策力-建設性的運動和遊玩-對孩童的正常成長和發育,是非常重要的。神經系統發展不規則的孩童,也有內在驅策力要做點事,但他們的腦組合欠佳,因而缺乏建設性,無法從內在驅策力獲益。幾乎所有孩童都有內在驅策力來組合並發展好其前庭平衡系統,每一個孩童都喜歡跑跳或攀爬;如孩童屢因攀登而跌倒,或常因跑跳而絆倒,他很可能有感覺動作能力的缺陷。如果孩童依內在驅策力活動而傷害了自己,父母須改善環境,使孩童可依內在驅策力活動但不再傷害到自己。

隨意亂跑並非依內在驅策力的活動,隨意活動並沒有幫助腦組合好的功能。腦組合欠佳的許多孩童,需要強烈的環境結構。把一個腦組合欠佳的孩童推入空曠的大空間,他會在大空間到處亂跑,他不知如何有效利用空間。這亂跑也許帶給他大量的前庭和筋肉關節動覺上的刺激,但對這些感覺的組合並沒有助益。


Q:父母購買哪一類玩具,對這些感覺統合失常的孩童較有助益?

購買的玩具,如:滑梯、鞦韆、蹺蹺板、三輪車、四輪車、玩具車、可攀爬的架子,以及使用於訓練室的東西,如:滑行板、大型的內車胎、大蓆墊和坐褥、可敲打或修補的東西,可用於室內遊玩。最糟的玩具是孩童會拔掉拆壞,或用電池跑動的東西。不能操縱的玩具,對孩童沒有多大的助益;玩具最好能促進想像力,因此愈簡單的玩具愈好,可提供各種不同玩法的機會就愈多。家中舊家具或不昂貴的東西,常可做成很實用又方便的玩具。


Q:我的小孩每天看電視長達四小時,好不好呢?

當然有些節目很適合孩童觀看,但如果孩童花那麼長時間看電視,就減少從遊戲中獲得足夠的感覺輸入。玩大件玩物,會運動全身,而對內耳前庭平衡、皮膚觸覺和筋肉關節動覺,產生許多反應,這些是孩童發育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個感統失常的孩童,比正常孩童需要更多的遊玩,而且在遊玩中需特別的引導。


Q:幼稚園或托兒所能提供所需要的感覺輸入嗎?

托兒所或幼兒園的老師,對孩童的發育幫助很多,但他們另有其他重要的工作(如照顧孩童和協助小孩的相處),因此我們不能期待老師扮演訓練師的角色。

近幾年來,托兒所和幼兒園對孩童活動遊玩的部分都做得很不錯。當然我們希望看到托兒所和幼兒園的教學,能強調感覺動作的活動和語言上的發展,而不是讓孩童靜坐在椅子上強調教導讀和寫。隨著學習障礙和感統失常的知識推廣,且能提早確實鑑定後,讓幼兒園扮演積極角色,奠立為感覺運動發展上的重要機構,將來或許可以做到。

對神經系統組合較好且較早的孩童,談提早閱讀和寫字還說得過去,但很多孩童在五歲的年紀,神經上的統合尚未達到讀寫能力,提早讀寫只會讓孩童提早經歷到失敗和失去自信心。


Q:特殊輔導教學的計畫,需不需要呢?

特殊教育的計畫非常重要。雖然感統訓練會改善神經系統不規則的發展缺陷,但這些學童中,大部分還需接受學業上的輔導。何況有些孩童還有其他的問題,從感統角度的訓練獲益有限,反而特殊教育計畫對這些孩童的幫助最大。可是,如果孩童在感官知覺上的處理有缺陷,強要孩童閱讀就不會有多大的結果。特殊教育試著加強學童的學業學習,不追求問題的緣由,也沒設法改善問題的本身。

如果特殊教育能輔導學童達到理想的成就,孩童就不需要接受另外的感統運動訓練。感統運動訓練是依自然正常發展方法,改善孩童的腦神經系統,促進學習能力。雖然並非能幫助所有適應欠佳的學童,但卻能協助很多學童更容易學習。


Q:孩童在學校內外或跟別人相處時適應有困難,父母應如何協助他?

父母最重要的事是讓孩童瞭解或體會到,父母不僅很愛他,同時也接受孩童目前的情形。在家中有愛心的關懷和接納時,孩童較容易發展包容而堅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比其他方法更能幫助孩童跟同學相處,並把握住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家長的困擾,讓永春來協助您!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提出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