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困擾,讓永春來協助您!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提出喔!
觸覺敏感
【永春學障研究所 研究小組整理撰寫】
黃小弟現年八歲,國小三年級,智力中上,成績優秀,父母都大學畢業。幼稚園中班開始,本來活潑愛談話的個性,變為長期鬱鬱寡歡,不愛參加群體活動,注意力不集中,常沉思對人沒反應。母親形容黃小弟寫字和閱讀緩慢,吃飯至少一個半鐘頭,走路常跌跤,被哥哥欺負時都沒有還手還嘴的餘地。這是聰明卻有嚴重感覺統合失常,導致產生長期失落感的例子,還沒到達憂鬱症的程度。
顯著的憂鬱症多半在青春期以後才發生,主要現象是覺得睡不好,心情低潮、胃口不開,甚麼事都不感興趣,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活著沒有意義,常嚴重到不如一死百了。青少年的自殺的案件,發生在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生較多,早期醫師的診斷和抗鬱治療的提供,是預防之道。
憂鬱有先天的成份,但還是有預防的機會。心理學家做EQ(情緒智商)的研究,長期追蹤憂鬱症的青少年,發現早在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時,這些兒童就常常顯現鬱悶、沮喪、長期失落等情緒現象;而他們的思考模式,很早就呈現悲觀和自我貶抑:「考試成績不好,是因為我笨.....」、「同學不跟我玩,是因為我不好不乖.....」,真正的原因是由於慢和不靈巧,導致跟別人玩不起來。相反地,積極和樂觀孩童的思考為:「這次考試成績不好,下一次再努一點,少玩一點,就好了。」、「我喜歡跟同學玩,同學都喜歡跟我開玩笑」。探討孩童的神經生理營巧性和思考模式,是輔導和預防孩童情緒上憂鬱、失落、和自殺的重大線索。
像黃小弟的失落感,可以早期預防演變成憂鬱症。他需要感統運動訓練,讓手腳靈巧起來,提升駕馭生活及學習的能力。每次運動後會有舒暢和成就感,加上樂觀思考訓練和協助交朋友,是預防憂鬱自殺和建立自信人生的必要措施。
※本會提供科學實證之感統運動訓練,協助家長提升孩子學習能力。非屬早療及職能治療機構※
【永春學障研究所 研究小組整理撰寫】
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低是心緒太敏感或心緒笨拙的現象,EQ高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基礎,這個能力持續引起社會大眾注意。情緒以外,有人手腳和眼睛太敏感或笨拙,這是「感覺統合失常」的現象。兩種失常多一起發生,運動訓練需及早進行。
有個會背頌詩歌的國小一年級女生,大腦顯然聰明,但她非常討厭抄寫黑板和回家寫字,穿衣服和鞋都很困難。媽媽對孩童EQ的心理建設非常積極,要哥哥姐姐幫忙妹妹,但也不要讓妹妹失去訓練自己成長的機會,哥姐都能盡量配合。
那天看妹妹接受密集式感統運動訓練時,一再從滑板上跌下來,媽媽不慌不忙,沒有嚴責,讓妹妹自己爬起從頭來,等到滑板滑得有點優雅又能順利旋轉時,就馬上讚美。談話中,突然看到姐妹臉朝臉相撞,媽媽開始時責備姐姐應及時閃避,但當看到兩人都在哭,鼻孔在流血時,馬上抱著倆人給止血,穩定地告訴她們碰撞總會有的,疼痛一下子就會過去。媽媽話不多,富於觀察,一點也沒有驚慌失措,孩童的學習性很強,五分鐘後,兩個小孩又活跳跳地在上課,都也沒有賴皮或逃避困難。這是母親個性的穩重和伸縮性大,也帶給笨拙孩童穩重心緒得很好實例,母女所顯示的EQ都很高。
聰明卻笨手笨腳的敏感小孩,常因跟別人比較而苛責自己,也常會被別人罵得沒有自信而沮喪,此時父母的安慰和解釋事實對孩童EQ的穩定度很重要:「你有你的優缺點,姐姐有她的優缺點,不用互相比較;你的手腳天生不夠協調,運動會協助你靈巧,心情也會開朗愉快,未來可以從興趣和優點來長期努力並發揮你的才能。」如此多次談論後,孩童會學父母的穩重和開朗接納態度,瞭解和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從現有的基礎開始,努力創造適合自己的愉快人生。
※本會提供科學實證之感統運動訓練,協助家長提升孩子學習能力。非屬早療及職能治療機構※
【永春學障研究所 研究小組整理撰寫】
兒子剪髮,媽媽抓狂
2004年2月27日的《中國時報》家庭版,刊登了一篇斗大的文章,內文的主角是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剪髮次數極少,每次都是大哭大鬧,草草收兵。
媽媽找到「遊樂園般的」兒童剪髮店,牆壁貼有可愛的圖案,吹風機是SNOOPY造型,座椅前方甚至還有專屬電視螢幕,撥放著卡通......即便如此,依舊無法引誘小小主角,店內所有的理髮師全部舉手投降。最後是在孩子哭到睡著下,剪了一個超短長度,沒有任何造型,前後總共花了二個半小時。
以感覺統合的學理來分析,這孩子有嚴重的觸覺防禦,也就是腦神經抑制有困難,以致很怕頭上被動刀,因抗拒而哭鬧不止。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感覺統合失常的現象,例如觸覺敏感,不喜歡與別人身體接觸,較愛獨處,不然就是脾氣暴躁,與別人玩不起來,自己也不快樂。
感覺統合失常的項目中,觸覺防禦即文中孩子的現象。母親帶他到遊樂園般的兒童剪髮店,諸多可愛造型的裝潢設施,都只能吸引孩子短暫的「願意」,一旦開始動刀,孩子就揮手阻擋大叫,這時的他,是真的很「痛」苦!不是故意不合作或裝出來的抗拒。他全身皮膚的觸覺非常敏感,尤其頭上的神經,不是外在的玩具、卡通、糖果種種增強物所能抑制的,這點是大人們要特別發揮同理心、認知和瞭解孩子的困難之處。
孩子在百般引誘下,看到那麼多的「好康」在眼前,本是很想接受剪髮的,但終究敵不過自己的「觸覺防禦」,無以名狀的大哭大叫,看他多麼委屈,真叫人心疼!
觸覺防禦失常的人,情緒比較不穩、易怒,不習慣與他人的直接溝通,尤其是身體各部位的接觸,動輒就起動「防禦機制」,抗拒所有外來加諸的動作,甚至連撫摸觸碰都產生厭惡,如剪髮、洗頭、洗臉,雨水淋在臉上、身上,都令他們痛苦不堪。
那麼應如何對策?第一,先用手按摩孩子頭部15~30分鐘再剪髮。第二,最好剪髮的動作由孩子熟悉的親人如母親或褓姆用溫柔的動作來進行。平日要常常為他洗臉、洗頭、洗澡等各種生活項目,以得到他的依賴與配合,建立親子互依的親密關係。
文中母親把孩子帶到「遊樂園般的兒童剪髮店」是由外人操刀,沒有上述親子互依的信任與默契,而是把他丟到一個外界完全陌生(雖然那麼吸引孩子)的環境,由一群專業的陌生人來執刀,可不是把孩子嚇到了?當短暫的新鮮吸引力消失,身體真正開始與剪刀相觸時,孩子就受不了,「防禦機制」起動,意志力主導的神經抑制失靈,狂亂就發生了。
這類孩子需要大量擁抱、撫摸、搖晃,甚至旋轉的刺激,最好是頸背強烈收縮的滑板運動,輔以刷子刷身體、玩沙、擠壓全身,以減低天生生理上的強烈防禦,使他得以壓抑浮躁敏感的神經,平靜地接受外來的接觸。
本文同步刊登在《永春會刊》第十二期
※本會提供科學實證之感統運動訓練,協助家長提升孩子學習能力。非屬早療及職能治療機構※